期刊论文被拒稿、学位论文被驳回、科研项目基金申请书被拒绝的最主要原因是论点的创新性和重要性不足。这是很多青年学生和科研人员倍感迷惑和沮丧的一个选题质量问题。
什么样的课题是创新的?什么样的课题是重要的?
实际上,连审稿人也经常搞不清楚创新性和重要性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因而造成审稿结果的随意化。尽管有很多书籍和论文讨论过创新性的定义,学术界目前仍然迫切需要一个简明实用的创新性判断工具。
本文从审稿标准出发,结合国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讨论确保论点创新性和重要性的选题原则。
科研课题的选题要素包括研究对象(例如某个理论、方法或产品实体)、研究问题、论点(论文的结论)对应的假说(未经证实的结论)。研究问题是能够以问句形式提出的问题,而非仅描述事实或叙述解决什么问题的陈述句。研究问题必须超越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性介绍,这是因为描述性介绍只够得上百科全书、工具书手册、教科书、研究报告、课堂作业的水平,缺乏论点、论据(数据)和讨论论证过程的全要素,因此够不上期刊论文的水平。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假说须在论文的引言中提出,并在结论中予以回应和证实。一篇期刊论文通常只需论证一个论点。一篇学位论文或一个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通常需要论证至少两到三个论点,即需要能够将研究成果拆分成多篇期刊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的同行评议审稿标准通常包括以下10个方面:(1)是否存在抄袭现象?(2)论点的原创性(创新性)和重要性;(3)论点和论据的科学性(正确性);(4)论点和论据的完整性(深广性);(5)论文结构清晰度和逻辑严密性;(6)语言表达和图表水平(可读性和规范性);(7)结论;(8)参考文献;(9)中文摘要和关键词;(10)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大多数审稿人或基金资助项目审查者将论点的原创性(创新性)和重要性视为最重要的指标,实施“一票否决”,即不管其余9个方面写得多好,如果创新性和重要性不足,也不给修改机会,因为选题质量从根本上太差。
理工农医学科的期刊论文创新性可以定义如下:创新性是用某种做事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新方法、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法对应做事方式。新发现对应认识世界。新技术对应改造世界。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指的是创新的内容必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处,有意义,而不能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按照这个定义,本文提出以下创新性判断二维表。论文的作者可以使用该表将自己的选题对号入座,在论文中指明创新性的类型和强弱程度,判断论文是否能够发表在要求创新性较强的高影响因子期刊,还是要求创新性较弱的低影响因子期刊。该表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论文类创新性评价指标提出的四级指标更加完整合理和清晰易用。
表1 创新性判断二维表
创新性论点的类型 | 论证论点的工作性质和创新性相对强弱程度 | 引言中的研究问题和论点对应的假说 |
新发现 | 发现新事物或机理性因果关系(创新性强),揭示量化的参数影响(创新性弱) | 现象A存在吗?因子X影响响应Y吗?假说:因子X在条件Z下影响响应Y。因子X如何量化地影响响应Y? |
新方法 | 产生前所未有的做事方式(创新性强),改进已有的做事方式(创新性弱) | 方法B在本学科是否有效新方法?因素X如何影响本学科现有方法? |
新技术 | 发明前所未有的技术或产品(创新性强),改进已有的技术或产品(创新性弱) | 如何采用技术C解决问题D?如何改进技术C解决问题D? |
选题的内涵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而研究问题又包括因子(自变量)和响应(响应)。以新发现为例,如果变更研究对象(例如医学中的受试对象)、因子或响应,这种性质的研究工作就属于发现新事物或机理性因果关系的创新性强的选题;即使不能发表在SCI一区的期刊,也通常能够发表在SCI四区的期刊。再以新方法为例,将用于某学科的先进方法移植用于另一个学科,通常能够产生创新性强的选题。
如果论点是在收集论据(数据)之前就能够预测到结果的,不足以令人吃惊或违反常理,这种论点的创新性通常较弱,属于验证预期结果的补充型创新。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有责任收录这种论文。如果创新性论点是使用令人吃惊的数据支持的,这种论文通常能够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因此,论点和数据是否能够令高水平专业人士吃惊或意外,是评判创新性的一个简要标准。令人吃惊又称“不明显性”,即研究问题不具有可以预期的或明显的答案。因此,按照标准工作流程制作一架航模并成功放飞的经历,无法写成一篇期刊论文,因为在制作过程中虽然克服了很多学习上的困难,但是整个研究过程并没有令人意外的新问题,全部制作经验均可预期。
论文的灵魂是论点。论文的重要性就是论点或选题的重要性。论文和论点的重要性等于创新性强弱程度与公众兴趣度的乘积。论文的创新性不随时间变化,在论文投稿或发表时就打上了创新性强弱的烙印。创新性越强,论点就越重要。另外,论点的公众兴趣度越高,论文就越重要。公众兴趣度指的是从四级学科到学科门类进而到非专业大众的感兴趣程度。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热点问题,非专业大众也有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例如新冠病毒特效药)。创新性不等于公众兴趣度。公众兴趣度乃至论点的重要性是随时间变化的。一篇创新性很强的论文有可能在发表时无人关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知的改变,关注的人可能越来越多,引用的人也可能越来越多,从而提升了论文的公众兴趣度和重要性。相反,一篇期刊论文的创新性在发表时可能较弱,但公众兴趣度很高,那么它也是重要的论文。论文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争议不仅在于有无创新性,更在于创新性强弱等级和重要性。期刊编辑在稿件取舍时非常看重公众兴趣度和预计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因为引用次数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因此,要想提高公众兴趣度,作者能够做的事情是在摘要和引言部分将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陈述清楚。
那么,除了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热点话题,哪里还能够帮助判断论文的公众兴趣度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等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每年定期发布重点科研项目指南,提出政府认为具有较高公众兴趣度(注意不是论文重要性)的研究课题和重点资助范围。指南中列出的课题陈述都比较笼统,仅圈定研究对象,给出研究目标和愿景,并不提出期刊论文论点层面的研究问题,也不指明因子和响应。例如,在中医药现代化重点项目指南中,要求构建个体化诊疗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中医药个体化临床疗效评价模式与标准操作程序,包括构建干预措施设定方法、对照选择设定方法、盲法实现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申请者需要在指南范围内选择课题,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酝酿能够发表和值得资助的学术论文论点。